外滩风云 第14章 陈根踪迹,工地献计
外滩风云 第14章 陈根踪迹,工地献计 (第2/2页)看样子颠地洋行为了准备材料,花了不少钱。
他绕到仓库角落,见这里堆着几十只木桶,盖着粗麻布。好奇地掀开一只,里面竟然是灰色的粉末,摸一把细得像面粉。
“水泥?”陈林眼睛一亮。
英国佬都用上这东西了?
他哪知道,1824年英国石匠约瑟夫・阿斯谱丁就注册了“波特兰水泥”专利,这些水泥正是来自加尔各答的水泥厂。
不过这个时候的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要到1854年,英国建筑师威廉·威尔金森才首次使用金属棒和金属绳索建造了一个钢筋混凝土屋顶。
眼下这栋楼卡在框架上——清国工匠习惯木构卯榫,可颠地非要石墙,传统木架根本撑不住,工期才拖到现在。
陈林赶紧让人把石匠、瓦匠、木匠的工头都叫过来。
工头们大多是胡子花白的老汉,袖口沾着灰浆,手里还攥着各种工具,见叫他们的是个半大孩子,脸上都带着不屑。
“各位爷爷、伯伯,”陈林客客气气地拱手,“小子陈林,奉颠地先生的命来管工地。”
没人应声。
一个胖工头往地上啐了口,转身就要走;另一个眯着眼打量他,嘴角撇出嘲讽。
只有个留山羊胡子的老汉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小娃子,不孬。老汉听说了,今早你救了崧泽的胡三。”
“真的假的?”旁边的中年石匠头直愣愣地问,眼神里满是怀疑,压根没把陈林放在眼里。
陈林笑了笑,语气放得更软:“大家都是沪上讨生活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小子就会说几句洋文,才得了这差遣,没别的本事,还请诸位爷伯多指点。”
话音刚落,胡三掀着门帘进来了,头上缠着白布,渗出血印子。“小少爷!”他声音洪亮,“多谢您付钱给俺疗伤,俺来听您使唤!”
这话正好堵了众人的嘴。陈林摆摆手:“胡三,今天回去歇着,明天早上到租界找我。”
“胡三,真是陈管事救了你?”人群里一个汉子问,是胡三的同乡。
“那还有假!”胡三梗着脖子,嗓门更大了,“当时好几个大头巾要打死俺,旁人都不敢动,就小少爷上前用洋人的话理论,为此还差点被关起来!多亏小少爷认识洋人,俺们才脱了险!”
有了胡三作证,工头们脸上的轻视淡了些,都站在原地,等着陈林说话。
“诸位,颠地先生希望,这楼两个月内完工。”陈林的话刚出口,院子里顿时炸了锅。
“小兄弟,这不可能!”山羊胡子老汉急了,跺着脚说,“之前的管事说三个月,俺们都讲了办不到!四层楼的框架都搭不起来,石墙咋砌?”他是老工匠,豫园的三层宝塔就是他带人修的,最懂其中的难处。
“加人手也没用!”中年石匠头接话,脸涨得通红,“没有结实的框架,石材往上砌,非塌了不可!现在还等着江西运巨木来当支撑,没那几根木头,啥也干不成!”
陈林没插话,等众人的抱怨声小了些,才抬眼扫过全场,语气淡定:“也就是说,只要框架强度够,剩下的活儿,两个月能完成?”
“那倒是……”山羊胡子老汉迟疑着点头,“可框架……”
陈林抿了抿嘴,目光在众人脸上转了一圈,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要是我五天内修好框架,剩下的工作,诸位能在两个月内完成吗?”
院子里突然静了,连风刮过脚手架的“呜呜”声都听得见。
工头们你看我,我看你,眼里满是惊讶——这半大孩子,口气也太狂了吧?
可不知为啥,想起他救胡三的事,又没人敢直接说“不可能”。
但是他们心里都是不愿意相信的。
倒是可以听听他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