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既要工作又要盖房。
第三十一章 既要工作又要盖房。 (第1/2页)雨后的清晨,空气里还带着泥土的湿气。肖兴刚收拾完淋石灰的工具,打算回家吃口热饭,就见一队人马从公路上匆匆走过。为首的人突然喊了一声:“喂,肖兴,你在这儿干什么?不去上课么?”肖兴抬头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是成功中心校的郝校长,身后还跟着几位教研员,看样子是来桃花岭学校检查工作的。
“郝校长!我这就去学校,刚处理完家里一点急事。”肖兴连忙应着,顾不上拍掉身上的灰,就往家跑。匆匆扒了几口飞云热好的粥,揣上教案就往程王庄小学赶。刚走进教室,他就愣住了——郝校长已经坐在教室后排的空座位上,手里拿着笔记本,显然是要听他的课。
昨晚守着石灰堆熬了一夜,肖兴的眼睛里还带着红血丝,浑身的疲惫还没散去。但看着台下坐着的校长、教研员,还有几十双期待的眼睛,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幸好他提前备好了课,教案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互动环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上课铃响了,肖兴握着教案,稳步走上讲台,轻轻把教案放在讲桌上,没有丝毫慌乱。他转过身,对着学生们浅浅一笑,抬手叩了叩黑板上提前写好的思考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少年闰土》的前半部分,谁能说说,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后排的一个男生立刻举起了手,肖兴侧身站到一边,抬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站姿稳得像教室门口的老槐树:“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男生站起来,有些紧张地说完自己的想法,肖兴点点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慢慢写下“勇敢、能干、见多识广”几个关键词,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匀净而清晰,每一笔都写得工工整整。
有个女生犹豫着举起手,声音小小的:“老师,闰土为什么知道那么多新鲜事啊?”肖兴走到她身边,耐心听完,笑着从教案夹里抽出一张旧报纸——上面有篇关于农村生活的报道,他早就准备好当案例了。“大家看这篇报道,农村的孩子每天跟着大人下地、捕鱼、喂牲口,自然知道很多城里孩子没见过的事,闰土也是这样……”他一边说,一边抬手比划,袖口扬起的弧度都透着规整,仿佛一夜的疲惫从未存在过。
下课铃响时,肖兴刚好讲完最后一个知识点。他把粉笔轻轻放进讲桌的笔槽里,叮嘱学生们:“课后大家再琢磨琢磨报纸上的案例,想想自己身边有没有像闰土这样的小伙伴。”然后才拿起教案,脚步不疾不徐地走出教室,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悬得厉害——他不知道郝校长会怎么评价这堂课。
交换意见时,肖兴站在郝校长面前,双手微微攥着衣角。没想到郝校长先笑了:“肖兴,你这堂课讲得不错!讲解条理清楚,板书简明扼要,还能用报纸案例帮学生理解,比我预期的还好。”顿了顿,郝校长又补充了一句:“你真不愧为我教过的学生!”
肖兴愣了一下,随后才松了口气。直到几天后,他从贾进步校长那里才知道,那天郝校长一共听了两个人的课,巧的是,两人讲的是同一篇《少年闰土》。对比之下,另一位老师的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互动混乱,而肖兴的课既扎实又生动,高下立判。肖兴这才明白,郝校长的好评不是客套——这位既是自己初中老师、又务实严谨的校长,向来喜欢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从不说空话,总要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对每个老师的教学水平都心中有数。
当时的程王庄小学,还靠着地理优势搞起了勤工俭学。学校附近有好几处小煤窑,每天都有马车拉着煤块经过。于是贾校长决定,让学生每周拾十斤煤块交到学校,攒起来卖掉补贴办公经费。可农村家长哪里舍得让孩子去煤窑附近拾煤——煤窑周边路不好走,还容易沾上一身黑,有的家长干脆从家里的煤堆里捡出十斤煤块,让孩子直接交到学校。久而久之,学校的煤堆倒攒了不少,可大多是掺着杂质的煤矸石,真正能烧的好煤没多少。
那时教师的工资实在微薄,肖兴每月四十多块,龚军老师工龄长些,也才五十多块,根本不够家用。龚军老师为了多赚点钱,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扛着一把大簸箕锹,去附近的矿上或煤场帮人装煤。每次从煤场回来,他都弄得满脸漆黑,只有牙齿是白的,连指甲缝里都嵌着煤渣。有次肖兴碰到他,开玩笑说:“龚老师,你这是刚从煤窑里出来啊?”龚军老师只是苦笑一下:“没办法,家里孩子多,不多赚点,连买盐的钱都不够。”肖兴看着他,心里满是感慨——在生活的重压面前,所谓的“教师尊严”,早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