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发酵饲料
第213章 发酵饲料 (第1/2页)夏日的箬溪村,暑气渐浓。林家猪圈里的四头半大猪崽食量与日俱增,林岁安看着日渐见底的米糠袋,心中暗自焦急。光靠野菜和有限的粮食副产品,要想让猪在秋后长出好膘,难如登天。
她想起空间资料中提及的“发酵饲料”,能用廉价原料制成营养丰富的饲料。但这时代没有现成的菌种,没有温度计(虽然空间里有),没有塑料密封桶,更没有红薯藤这种高产作物。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用最原始的方法摸索。
以后她的整个科学养猪整理成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符合这个时代的。
“发酵……无非是让微生物干活。”岁安蹲在灶间,盯着角落里那个半人高的陶缸,喃喃自语,“村里做醪糟、渍酸菜都要发酵,原理应是一样的。”
首先得找到合适的原料。这个朝代没有红薯传入,她只能寻找替代品。林岁安从没想过把空间里的红薯、土豆、玉米种子拿出来,当初她囤这些东西是以为要末世了。
种子的来源可以说是“海外番邦”来的?你怎么得到的?来说下哪艘船!走海外的船都有数的。
说是“山野发现的”?一种如此高产的作物怎么可能默默无闻千万年?官府和有心人一查就露馅。
说句不好听的,古人是古,不是傻。这个时代的人讲究靠山吃山。山里有点什么能吃的,村里居住上百、几百年的人一代传一代的怎么会不知道。
其实世人都只知道这些物种高产,但是有没有想过土豆跟红薯都是无性繁殖。古代没有组培脱毒技术,无法保持种性。最终,几年后,红薯就会退化成低产品种。上辈子红薯、土豆也是经过几百年的培育才有那么高的产量。
现代玉米也是一样经过数百年人工选育和杂交才得到的高产品种。而且玉米是著名的“耗地大王”,对土壤肥力需求极高。在古代没有化肥的情况下,连续种植玉米一两年,就会把一块良田的肥力榨干,导致后续几年种什么都长不好。这对农民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在家族没有获得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强大的武装力量之前,林岁安想都不会想推广这些高产种子。一不小心,他们家二十几口人会见不到第二天太阳的。思绪一闪而过,也压下了她花心思去搞这些高产物种的念头。
米糠和麦麸是现成的,但量少价高。她将目光投向了更廉价的资源:
第一个就是豆渣,村里豆腐坊每日都会产出大量豆渣,这边的人比较少吃豆渣,只偶尔有人取来喂牲口,但猪并不十分爱吃。几乎可以免费获得,只需给一两个铜板就行。
还有就是山脚溪边生长着大片的野豌豆,藤蔓疯长,长老后纤维粗糙,猪通常不屑一顾。再就是池塘里捞不尽的水生植物,长得快,但水分大,猪吃了容易拉稀。最后就是去年囤积的干稻草,坚硬难以直接饲喂。
这些要么猪不爱吃,要么吃了不消化,正是发酵技术大显身手的对象。都是些不值钱的量大管饱形的最是合适了。
接下来是菌种。没有现代菌粉,只能靠自己培养。她记得做醪糟需要酒曲,但酒曲昂贵。她转而想到更常见的引子,家里做酸菜留下的“酸汤脚子”,或者米汤水自然发酵后那层微酸的浆水。这些里面必然含有天然的乳酸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