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学哪些事 > 第32章:薪火传承与使命担当

第32章:薪火传承与使命担当

第32章:薪火传承与使命担当 (第2/2页)

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我心中原本那片空落落的地方,突然间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那是一种使命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也是对李教授的信任和尊重。
  
  躺平的日子固然舒服,可那是一眼能望到头的安逸;而李教授手里的苎麻产业,是件难到几乎不可能的事,却也是件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能让老祖宗的宝贝重见天日,能让中国纺织业摆脱“贴牌加工厂”的命运,能让农民重新种上能赚钱的苎麻,这比去云南拍梯田、在海南避寒,有意义得多。
  
  我赶紧上网补了一下苎麻的相关知识与我国纺织行业历史背景:纺织行业是我国主要产业,纺织产品占全世界一半以上,产品出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但纺织技术和品牌完全掌握在西欧国家的手中,我国只是他们的一个贴牌加工厂,我国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资源、原料、材料、机物料、能源、水资源,还产生大量的“三废”严重污染社会环境,可是95%的利润被外国资本家拿走。由于盲目扩大再生产而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带來了目前整个纺织全行业亏损。李老师研究的是一个苎麻高新产业化项目,项目建成后就可使苎麻的生产成本低于棉的生产成本而产品质量又优于棉和化纤,就可以创造出许多世界品牌产品,用苎麻产品代替棉和化纤产品,就可以把我国由一个世界纺织大国提升为世界纺织強国。
  
  加速完成国家优先发展民族特色苎麻产业来带动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強国的战略目标:棉花从印度引进中国只有500多年的历史,化纤从西方引进只有100多年的历史。遗憾的是,多年来,各行各业都得了长足的发展,唯独苎麻这个传统特色产业,不但没有发展还出现了严重地萎缩,特别是在西方错误思想误导下,有保键功能的茶叶被有毒有害的饮料所代替、低成本的中药被高成本的西医所代替,高档的丝绸和苎麻被中低档的棉和化纤所代替。因此国家把优先发展优秀民族特色产业作为战略目标,国家把大力发展茶叶、中药和丝绸产业都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唯独苎麻生产技术,还在原地踏步,已面临死亡的威胁。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就可用高档的苎麻产品去代替棉和化纤产品,就有可能大力发展苎麻生产,恢复苎麻产品在我国纺织品中的主导地位,完成国家优先发展苎麻优秀民族特色产业的战略目标。衣服是人们衣、食、住、行四大主要生活产业之首。人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但都需要穿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纺织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50%,是世界纺织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
  
  2023年虽然我国纺织品出口占到了42.3%,但由于生产的主要技术和品牌完全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我国耗费大量的劳力、土地、水、能源、化工等资源和资本,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只是一个贴牌加工厂,而所获得的利润95%被外国资本家拿走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低水平的盲目扩大再生产,造成了全国整个纺织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再加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外让多织织企业将产品转移到东南亚、印度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使得我国大部份纺织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有许多企业己经倒闭破产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纺织行业大舞台上,科技的力量正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不断改写着产业的格局。而苎麻,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极具潜力的纺织原料,正迎来属于它的崭新时代。
  
  “李老师,我可以干。”
  
  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李教授的眼睛突然亮得像两团火,他伸手抓住我的手,力道大得不像个快八十岁的老人,手心里全是老茧,却暖得发烫。“好!好!”他连说两个“好”,从帆布包里掏出最后一份资料,是项目可行性报告,“咱们现在就开始,第一步,你跟我一起调研,先把全国的苎麻家底摸清楚!”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扑在了苎麻上。白天在单位处理本职工作,晚上回家就对着李教授给的资料“啃”,周末跟着他跑调研,脚步从城市的档案馆,到郊区的老工厂,再到偏远的农村田地,一点点拼凑出苎麻产业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去档案馆查资料,李教授特意穿了件更整齐的中山装,还带了副白手套。我们在布满灰尘的库房里翻找建国后的苎麻产业档案,阳光从高窗里斜照进来,光柱里飘着无数尘埃。李教授蹲在档案架前,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卷1956年的《全国苎麻种植规划》,纸张脆得像薯片,他一边翻,一边给我讲解:“你看,这时候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苎麻了,在湖南、湖北、四川设了重点产区,那时候农民种苎麻,政府还给补贴,一亩地补5块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
  
  我凑过去看,纸上的字迹是手写的,工整秀丽,在“预计亩产纤维120斤”那行字下面,有人用红笔写了“实际达135斤”,旁边还画了个小笑脸。李教授指着那个笑脸,嘴角也扬起来:“这是当时的农技员写的,我认识,叫王建国,去年刚去世。他跟我说过,那时候为了提高亩产,他在田里住了三个月,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测湿度、看长势,连饭都是老婆送到田里。”
  
  从档案馆出来,我们去了城郊的一家老苎麻加工厂。厂子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大门上的“东风苎麻厂”招牌掉了一半,锈迹斑斑的铁门虚掩着,推开时发出“吱呀”的惨叫。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几栋红砖厂房歪歪扭扭地立着,窗户玻璃碎了大半,风从破洞里灌进去,发出呜呜的声响。
  
  一个穿蓝色工装的老人坐在传达室门口晒太阳,看到我们,慢悠悠地站起来:“你们是来拍电影的?前阵子也有人来,说拍什么‘老工业记忆’。”
  
  “不是,我们是来了解苎麻加工的。”李教授递过去一支烟,“老师傅,您在这儿干了多少年?”
  
  “四十年。”老人接过烟,点上,深深吸了一口,“从学徒干到厂长,2005年厂子倒了,我就留在这儿看大门,一个月拿两千块钱。”
  
  他带着我们走进主厂房,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台生锈的机器立在原地,机器上还挂着当年的操作规程,纸页被风吹得哗哗响。“这是脱胶机,那是纺纱机,”老人指着机器,声音里带着点怀念,“以前这厂房里多热闹啊,几百号人三班倒,机器24小时转,车间里的苎麻纤维味,隔三条街都能闻到。那时候我们的布不愁卖,上海、广州的外贸公司天天来催货,还有外国人来考察,对着机器拍照,竖大拇指。”
  
  他走到一台脱胶机前,伸手摸了摸锈迹斑斑的滚筒:“后来不行了,成本越来越高,棉和化纤又便宜,订单越来越少。2004年,厂里欠了几百万贷款,工人三个月没发工资,最后只能破产。我记得最后一天,工人们把自己的工具拿走,有人哭,有人骂,还有人抱着机器不肯走……”
  
  我看着那些落满灰尘的机器,想象着当年的热闹场景,心里一阵发酸。李教授没说话,只是拿出手机,对着机器拍了又拍,镜头里的机器在昏暗的光线下,像一群沉默的老兵。
  
  离开老工厂,我们去了几十公里外的农村,那里曾经是苎麻种植基地。车开在乡间小路上,两边的田里种满了棉花和玉米,绿油油的一片,却看不到半棵苎麻。我们找到一位姓周的老农,他今年七十多岁,听说我们来了解苎麻,叹了口气,把我们让进屋里。
  
  “以前我们这儿,十户有八户种苎麻。”周老农给我们倒了碗热茶,“苎麻一年能收三茬,纤维能卖钱,杆能当柴烧,叶子能喂猪,比种棉花划算多了。那时候村里有个苎麻收购点,每到收割季,排队卖纤维的人能排到村口,收购员的嗓子都喊哑了。”
  
  他起身从里屋拿出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件深蓝色的苎麻衣,布料摸起来粗糙却结实。“这是我老伴当年给我做的,穿了十几年,现在还能穿。”周老农摸着衣服,眼神里满是怀念,“后来不行了,苎麻价格掉得厉害,一斤纤维从八块跌到一块多,种苎麻还不如出去打工。我家那三亩苎麻地,2008年就改种棉花了,现在村里只剩村口老王家还有半亩,种着玩的。”
  
  我们跟着周老农去看那半亩苎麻地,地里的苎麻长得稀稀拉拉,旁边是齐整的棉花田。周老农蹲下来,拔了根苎麻,递给我:“你看,这纤维多好,又细又韧,比棉花结实,还透气。可没人要啊,年轻人都不知道苎麻是什么了。”
  
  李教授蹲在地里,仔细看着苎麻的叶子,伸手摸了摸茎秆,又拿出小本子记着什么。阳光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我突然发现,他的手背上有很多细小的伤口,应该是常年在田里干活留下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