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九二五春 微澜初起
第5章 一九二五春 微澜初起 (第1/2页)《妇女杂志》编辑部的办公室,位于上海棋盘街一幢不起眼的石库门建筑的二楼。窗棂半开,四月的风裹挟着楼下印刷厂隐约的油墨味和街上黄包车的喇叭声,一同涌了进来。空气中浮动着细小的纸尘,在斜射的阳光里翩跹起舞。
编辑章锡琛,一位戴着圆框眼镜、面容清癯的中年人,正埋首于案头堆积如山的来稿和校样之中。他手边是一杯早已凉透的浓茶,眉头因长时间阅读而微蹙。这些稿件,大多仍是探讨“贤妻良母”、“家政改良”或翻译些外国女教育家生平的文章,虽也必要,却总觉隔靴搔痒,未能真正触及那沉闷世道下女性所感受到的切肤之痛与澎湃暗流。新文化运动虽已澎湃数年,但在这妇女解放的前沿阵地上,他依然渴望听到更锐利、更源自本土生命体验的声音。
他揉了揉眉心,拿起下一份稿件。没有署名,信封上是娟秀却透着力道的钢笔字迹,寄自本市。标题跃入眼帘——《我的身体不是我的牢笼》。
只一眼,章锡琛的倦意便一扫而空。他坐直了身子,推了推眼镜,一字一句地读了下去。文章以第一人称,犀利地剖析了一个生长于“新旧碰撞”家庭的年轻女性,如何被家族视为待价而沽的联姻筹码,那即将被安排的婚姻如同一个华美的囚笼,企图将她蓬勃的生命力、情感与思想一同禁锢。文字间没有哭哭啼啼的哀怨,而是充满了冷静的愤怒与不屈的诘问:“若我的身体无权自主,我的意志无处安置,那么我所接受的一切教育,所阅读的一切新思想,岂不都成了装饰这牢笼的虚幻画片?这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最深刻的讽刺?”
文章末尾,那无声的呐喊几乎要破纸而出:“我不是瓷器,不是财产,更不是延续家族利益的纽带!我这具饱满的、渴望自由生长的身体,不是,也绝不应成为我自己的牢笼!”
章锡琛读完,久久无言。他起身走到窗边,点了一支烟,深吸了一口。窗外是繁华的街市,霓虹初上,勾勒出现代都市的轮廓,但这篇文章却让他看到了这繁华表皮之下,无数年轻心灵正在经历的无声战争。这篇文章的力量,正在于它并非空泛的理论呼喊,而是从一个具体而微的生存困境出发,撕开了一道口子,让人窥见了封建父权与个体觉醒之间最直接、最尖锐的冲突。它稚嫩,却无比真实;它愤怒,却切中要害。
“好!好一个‘身体不是牢笼’!”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激赏的光芒。这样的声音,正是《妇女杂志》所需要的。它或许还不够成熟圆融,但其间的锐气与真诚,足以在死水微澜中投下一块巨石。他立刻做出决定,此文虽暂不宜全文照发(虑及当时环境,其措辞过于直白尖锐),但其观点和力量必须被看见。他提笔写下按语,准备将其核心思想摘录,融入下一期一篇关于“现代婚姻与女性独立”的讨论稿中,并重点推荐。
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上海西区的圣玛利亚女校校园内,春日的下午显得宁静而慵懒。高大的法国梧桐抽出嫩绿的新叶,阳光透过稀疏的叶影,在草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放学钟声敲过不久,三五成群的女学生们抱着书本,说说笑笑地走向宿舍或校门。
王瑾瑶正与两三位平日较谈得来的同学走在爬满常青藤的回廊下。她们刚刚结束一堂枯燥的经文课,脸上还带着些微的倦意。一位名叫苏文瑛的同学,父亲是开明报人,她时常能带来一些外面的新书刊。她悄悄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卷了边的《妇女杂志》,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兴奋说:“哎,你们快看这一篇,‘读者来信摘萃’里这篇,没署名,写得太痛快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