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6章苏绣寄情
第0006章苏绣寄情 (第2/2页)那一刻,林氏眼中泛起泪光。她想起莫家鼎盛时,多少名媛闺秀想学她的绣艺而不得。如今落魄至此,女儿却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门手艺。
“好,娘教你。”她将晓莹搂入怀中,“但莹莹要答应娘,不可以轻易在外人面前展露这门手艺,知道吗?”
晓莹似懂非懂地点头。
从此,林氏开始正式教晓莹刺绣。从最简单的针法教起,晓莹学得认真又快。她不像其他孩子般好动,能安静地坐上一个时辰,专注于手中的针线。
林氏发现,晓莹对色彩和图案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只需看过一遍,就能记住复杂的配色和针法顺序。她开始让女儿帮忙分线、配色,晓莹总能做得井井有条。
《松鹤延年图》完成那日,绣坊管事看得赞不绝口,当即又预定了下一幅绣品。林氏的生活渐渐宽裕起来,但她依然节俭度日,将多余银钱悄悄存起,以备不时之需。
这年秋天,晓莹四岁了。林氏送她去附近的私塾启蒙。私塾先生是个落第秀才,见晓莹聪慧可人,破例减免了一半束脩。
晓莹在私塾学得很快,尤其字写得工整。但最让她开心的,还是每日放学后与母亲一同刺绣的时光。
林氏开始教她更复杂的技法:双面绣、乱针绣、盘金绣...晓莹一一掌握,甚至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娘,这里用浅绿色,会不会更好?”她指着绣样上的一片荷叶。
林氏尝试后,果然层次更加丰富。她惊讶地发现,女儿不仅在模仿,更开始有了自己的创作思维。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这日林氏从绣坊回来,见巷口有几个陌生人在打听什么。她心中一紧,悄悄绕道后门回家。
“张婶,今日可有什么生人来过?”她问邻居。
张婶想了想:“午后是有两个外乡人问路,说是找亲戚,问这附近有没有沪上搬来的人家。”
林氏心中警铃大作。赵坤的人终究还是找到了苏州。
当晚,她一夜未眠。次日便以“回乡探亲”为由,向私塾告假,带着晓莹深居简出,连绣活也只接些不急的零散活儿。
然而该来的终究会来。几日后,林氏从绣坊回来,远远看见小院外围着几个人,其中一人正是马彪!
她急忙躲到巷口转角,心跳如鼓。只见马彪正在与张婶说话,张婶摇着头,似乎是在说不知道。
林氏悄悄后退,绕到邻居李嫂家,从后院翻墙回到自家小院,抱起正在午睡的晓莹,匆忙收拾细软和那半块玉佩,从后门溜出。
她不敢走大路,只穿小巷,最终来到城西一处更偏僻的院落。这是一处早已废弃的染坊,她之前为防万一,暗中租下此处,备了些简单生活用品。
“娘,我们在玩捉迷藏吗?”晓莹醒来,揉着眼睛问。
林氏强作镇定:“是啊,莹莹真聪明。咱们要在这里住几天,不要出声,好不好?”
晓莹乖巧地点头,小手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角。
染坊条件简陋,但胜在隐蔽。林氏不敢生火,只以干粮充饥。夜深人静时,她抱着晓莹,听着外面的更声,心中满是忧虑。
这样东躲西藏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晓莹渐渐长大,总不能永远躲藏下去。而晓贝如今又在何方?是否平安?
第三天夜里,窗外忽然传来三声猫叫,两长一短。林氏心中一紧,这是她与齐天城约定的暗号。
她悄悄开门,只见周伯披着斗笠站在雨中。
“周伯!你怎么找到这里?”林氏又惊又喜。
周伯低声道:“夫人受惊了。赵坤的人确已找到苏州,但已被老爷设法引开。此处不宜久留,老爷安排好了,送你们去扬州暂避。”
林氏犹豫道:“总是这样躲藏,何时才是尽头?莹莹渐渐大了,总不能永远不见天日。”
周伯叹息:“老爷正在设法营救莫老爷,只要莫老爷出狱,一切就有转机。眼下还请夫人再忍耐些时日。”
他取出一个钱袋:“这些银两请夫人收好。扬州那边已安排好住处和绣坊的活儿,不会委屈夫人和小姐。”
林氏接过钱袋,泪如雨下:“齐老爷大恩,婉清没齿难忘。”
“夫人言重了。老爷说,莫齐两家世交,理应如此。”周伯又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这是老爷给小姐的,说是提前的生辰礼。”
林氏打开一看,是几本启蒙读物和一套小巧的绣针。
晓莹看到绣针,眼睛一亮,小声说:“谢谢周伯伯。”
周伯慈爱地摸摸她的头:“小姐真懂事。车已备好,今夜就动身吧。”
雨夜中,一辆马车悄无声息地驶出苏州城。林氏抱着晓莹,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灯火,心中百感交集。
晓莹忽然从怀中取出那半块玉佩,对着车窗外的月光照看。玉佩泛着温润的光泽,上面的“莫”字清晰可见。
“娘,爹爹什么时候来找我们?”她轻声问。
林氏将女儿搂紧,声音哽咽:“很快,莹莹,很快就能见到爹爹了。”
马车驶向扬州,驶向不可知的未来。林氏握紧手中的针线包,知道无论前路如何,她都必须用这枚细针,为女儿绣出一个安定的未来。
而在遥远的清水湾,晓贝正在江边奔跑,渔网在身后拖出一道长长的水痕。她颈间的半块玉佩在阳光下闪烁,与晓莹的那半块隔着千山万水,交相辉映。
乱世之中,母女三人,各自飘零,唯有苏绣寄情,玉佩牵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