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9章薪火
第0119章薪火 (第1/2页)日子在清贫与坚韧中,如水般流过。转眼间,莹莹已在教会学校读了一年书。
这所名为“圣心”的女子小学,坐落在棚户区边缘,是一座略显陈旧的西式建筑,带着尖顶的钟楼。学费低廉,学生多是附近普通人家的女孩,甚至还有一些家境更困难的,靠着教会资助才能入学。
清晨,莹莹背上母亲用旧蓝布亲手缝制的书包,里面整齐地放着书本和用旧报纸包好的午饭——通常是两个粗面馒头或一小盒隔夜米饭,配上几根咸菜。她穿着洗得发白但干干净净的旧棉袍,脚步轻快地走在通往学校的石板路上。
学校的先生是一位姓李的女教员,约莫三十岁年纪,戴着圆框眼镜,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神色总是严肃的。但她授课极为认真,对待学生也还算公正,并不因家境差异而区别对待。
“莫莹莹,你来背诵一下上节课教的《女诫》选段。”李先生的目光落在教室中间那个总是坐得笔直的女孩身上。
莹莹应声站起,略微清了清嗓子,声音清晰而平稳地开始背诵:“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正腔圆,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磕绊。背诵完毕,她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先生的点评。
李先生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赞许。《女诫》内容古板拗口,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并不容易记忆和理解,更何况莫莹莹的家境……她本以为这女孩会有些吃力。
“很好。”李先生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些,“不仅背得熟,字音也准。坐下吧。”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这些是古人的道理,你们听听便好,如今时代不同了,女子也当自强,多学些实用的本事。”
“是,先生。”莹莹恭敬地应下,这才坐下。她心里记着母亲和阿娘的话,既要学规矩,明事理,也不能被旧道理束缚住手脚。
下课休息时,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小小的院子里玩耍。几个穿着稍好些、家里开着杂货铺或在小衙门当差的女孩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新买的头花,或者家里带来的精巧零食。她们偶尔会用好奇或略带优越感的眼光瞟一眼独自坐在石阶上看书的莹莹,却并没有人上前欺负她——这个沉默的女孩身上,有种让人不敢轻易冒犯的沉静气质。
莹莹并不觉得孤单。她享受着这难得的安宁,摊开那本《新式国文》,继续默读着上面的篇章。书里的世界广阔而新奇,有壮丽的山河,有有趣的故事,还有关于“平等”、“自由”的新思想,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她。齐哥哥给的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她看到了陋巷之外的天地。
“喂,你看的是什么书?”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莹莹抬起头,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穿着打满补丁单衣的女孩站在旁边,正好奇地看着她手中的书。这女孩叫小娟,家里是拉黄包车的,学费全靠教会减免。
“是《新式国文》。”莹莹往旁边挪了挪,让出一点位置,“你要一起看吗?”
小娟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她认得一些字,但不多,莹莹便耐心地指着字教她认,偶尔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两个女孩头挨着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暖洋洋的。
这一幕,被站在二楼走廊的李先生看在眼里。她扶了扶眼镜,心中暗自点头。这个莫莹莹,不简单。身处困境而不自弃,待人平和而无谄媚,是个有韧性的孩子。
放学铃声响起,女孩们如同归巢的雀儿,欢快地涌出校门。
莹莹和小娟道别,独自一人往回走。路过巷口的杂货铺时,她停下脚步,从书包里小心地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省下来的几文钱。她走进店铺,对坐在柜台后拨弄算盘的老板娘细声说:“婶婶,我买一小块墨。”
老板娘认得这个住在棚户区却总是干干净净、说话礼貌的小姑娘,也知道她家境不好,便和气地指了指角落里最便宜的那种小方块墨:“那个两文钱一块。”
莹莹付了钱,拿起那块小小的、粗糙的墨锭,如同捧着珍宝般放进书包。母亲教她写字,一直是用树枝在地上划,或者用清水在石板上写。她很想试试,用真正的墨,写在纸上的感觉。
回到家里,林氏正在灶台前忙碌,准备着简单的晚饭。见女儿回来,她擦了擦手,露出温柔的笑容:“回来了?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先生夸我书背得好。”莹莹难得地露出一丝小骄傲,将买墨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林氏看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心中既酸涩又欣慰。她摸了摸莹莹的头:“好,等吃完饭,阿娘教你磨墨。”
晚饭是稀粥和一小碟咸菜。母女二人安静地吃完。收拾妥当后,林氏找出一张稍微平整些的旧报纸,又将一个破了口的小瓷碗当作砚台。莹莹珍重地拿出那块墨,按照母亲的指导,加了一点清水,小手握着墨锭,轻轻地、一圈一圈地研磨起来。
黑色的墨汁渐渐在碗底晕开,散发出淡淡的松烟气味。对莹莹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
林氏则拿出一支用秃了的旧毛笔,蘸饱了墨,在报纸的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写下“莫莹莹”三个字。她的字迹秀逸挺拔,带着深厚的功底。
“来,莹莹,试试看。”
莹莹接过笔,小手有些颤抖,模仿着母亲的笔顺,小心翼翼地落笔。墨水在粗糙的报纸上洇开,字写得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她却写得极其认真。
“手腕要稳,呼吸要匀。”林氏在一旁轻声指导,握着女儿的手,带着她慢慢写。
煤油灯下,母女俩头碰着头,一个教得耐心,一个学得专注。简陋的木板房里,墨香与温情静静流淌。墙上,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仿佛什么困难都无法将她们分开。
写完字,莹莹又拿出《算术初步》,将今天李先生教的题目,在报纸的背面重新演算了一遍。林氏在一旁看着,偶尔指出错误,或者用更易懂的方式讲解。
夜深了,莹莹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支秃毛笔。林氏轻轻将她抱上床,盖好被子。她看着女儿恬静的睡颜,又看了看桌上那张写满稚嫩字迹和算式的报纸,眼中充满了希望。
知识,就是火种。即便身处最深的黑暗,只要火种不灭,就有照亮前路、燃起燎原之势的可能。她的莹莹,正在将这微弱的火种,一点点捂在胸口,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成长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