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初入娱乐圈的震撼
第11章 初入娱乐圈的震撼 (第1/2页)手机屏幕还亮着,新闻标题停在“星澜文化筹备新剧《晚风如诉》”。亚瑟站在公交站台,风吹得他额前的碎发微微晃动,像被某种无形的情绪撩拨着。夜色渐浓,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映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拉出细长而模糊的光斑。远处一辆公交车缓缓驶来,车灯划破暮色,轮胎碾过积水的声音清晰可闻。
他没有上车。
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指尖微凉。那条推送他已读过三遍,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的回音。尤其是那一句:“据知情人士透露,沉寂七年的知名编剧艾迪或将亲自监制该剧。”——短短一行字,却在他心里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风暴。
他低头重新点开那条推送,把关于艾迪可能复出的部分又看了一遍。不是为了确认信息真伪,而是想再听一次那个名字从脑海里响起的声音。艾迪。两个字轻得像一声叹息,却又重得足以压住呼吸。
七年前,她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没有告别,没有声明,只留下一部未完成的剧本和一张写着他名字的支票。五万元,备注写着:“相信你的才华。”那时他还只是个在影视公司做资料整理的实习生,连署名权都要靠求来的边缘人。而她是行业里少数敢于为新人背书的大咖,是无数年轻创作者心中的灯塔。
如今,灯塔回来了。
他没再犹豫,转身走向路边的咖啡店。玻璃门推开时带起一阵风铃轻响,店内暖黄的灯光洒在木质桌面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烘焙后的醇香。他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将背包放在身旁,取出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的瞬间,映出他略显疲惫的脸——眼下有淡淡的青黑,胡子刮得干净,但眉宇间藏着一种长期独处的人才有的紧绷感。
光标在搜索框里闪了两下,他输入“影视投资论坛近期北京”,页面跳出来三条结果。第二条写着:“华影汇·2025春季内容生态峰会——聚焦原创IP与资本对接”,举办时间就在两天后,地点是国贸三期B座会议厅。主办单位名单里,赫然列着“星澜文化”。
他的目光在那个名字上停留了几秒,仿佛要透过屏幕看清背后的真相。心跳不自觉加快,指尖有些发麻。他点进报名链接,页面加载的几秒钟里,他盯着进度条一点点推进,像在等待命运的宣判。
注册时填职业那一栏,他顿了一下。原本想写“自由撰稿人”,又觉得太过模糊;写“剧本顾问”则显得浮夸。最终,他敲下“独立编剧”四个字。这不是谎言,至少对他而言不是。过去五年,他写了十七个剧本,投过三十二家制作公司,收到四十七封退稿信。最长的一个项目曾进入终审,却被一句“缺乏市场爆点”否决。但他从未停止写作。每个深夜,当城市陷入寂静,他仍在键盘上敲击,像一个固执的守夜人。
提交信息后,系统弹出电子确认函,附带入场二维码和注意事项。他截图保存,退出页面,合上电脑。窗外,雨开始下了,细密的雨丝斜斜地打在玻璃上,模糊了街景。他坐在那里没动,任由思绪漫游。七年前的那个雨夜,也是这样的天气。他在墓园外远远看见她,撑着一把黑伞,独自伫立在一座无名碑前。她没有哭,也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了很久。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她父亲的忌日。也是那天晚上,他的邮箱收到了第一笔匿名稿费。
回家的路上,他去商场买了件深蓝色西装外套。布料不算昂贵,剪裁却利落,穿上去刚好贴合肩线。他连同之前那件白衬衫一起挂在衣柜最里面,用防尘袋仔细罩好。晚上十一点,屋内只剩台灯一束光。他把计划书再翻了一遍,挑出三页最能体现叙事结构的部分——关于时间折叠的非线性叙述、人物动机的隐喻设计、以及情感高潮的延迟爆发机制。这些是他反复打磨过的精华,如今要第一次呈现在真正的决策者面前。
他打印装订成册,放进一个素面文件夹。封面没有任何装饰,只有手写的标题:《逆流》。这是他最新的剧本,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守住创作初心的故事。他知道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老派,甚至带点悲壮色彩。可他不在乎。如果连名字都不敢真实,那还有什么资格谈故事?
第二天一早,他提前两个半小时出门。地铁换乘三次,从城北一路坐到CBD核心区。车厢里挤满了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闭目养神。他靠着门边站立,手里紧紧攥着那个文件夹,指节微微泛白。广播报站声此起彼伏,城市的脉搏随着列车节奏震动。当他走出闸机时,高楼之间的风比平时更硬,吹得人肩膀发紧,领口灌进一丝寒意。
他沿着指示牌穿过写字楼大堂,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倒映着头顶旋转的吊灯。乘专用电梯直达二十三层。电梯上升的过程中,他看着数字一层层跳动,胸口有种莫名的压迫感,像是即将踏入某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会场入口排着队,多数人穿着考究,手里拎着品牌公文包或拿着平板电脑。有人低声交谈,语气自信从容;有人戴着蓝牙耳机,一边应答一边翻看资料。亚瑟摸了摸上衣口袋,确认纸质门票还在。轮到他时,门口的工作人员扫了一眼票面,抬手示意通过,但眼神在他身上多停留了一瞬——没有名牌贴纸,也没有主办方定制胸卡。那目光并不恶意,却带着审视,像在衡量一件未经认证的商品。
他低着头往里走,找到角落一张空桌坐下。现场已经坐了近百人,台上正在播放宣传片,画面快速切换着近年爆款剧集的片段:豪门争斗、甜宠恋爱、悬疑反转、穿越重生……背景音乐节奏强烈,几乎盖过吵杂的人声。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字:“流量即价值,数据定生死。”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第一行字:“这里不说故事,只谈回报。”
前排陆续有人登台发言。一位投资人讲完“用户画像精准投放”,强调“Z世代偏好高情绪密度内容”;另一位制片人接着分析“短视频预热转化率”,展示一组组动态图表,声称“前十五秒决定八成留存”。他们用词简洁,语速快,频繁提到“爆点前置”“情绪杠杆”“粉丝裂变”“热搜模拟器”。亚瑟一边听一边记,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有些术语他能理解,比如“话题捆绑营销”;有些则完全陌生,像“人设崩塌应急预案”这种说法,让他停下笔看了很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