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初入娱乐圈的震撼
第11章 初入娱乐圈的震撼 (第2/2页)他忽然意识到,这个行业变了。不再是剧本主导的时代,而是算法与资本共舞的竞技场。创作者的身份,似乎正从“作者”滑向“内容供应商”。
中场休息铃响,人们起身走动,交换名片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笑着拍肩寒暄,有人围在展台前扫码抽奖。他没动,继续整理笔记,在“观众共创机制”旁边画了个问号。旁边两位年轻男子站着聊天,一个说:“现在谁还看完整剧本?导演先看热搜模拟器跑出来的剧情曲线。”另一个笑:“对啊,演员档期比角色适配度重要多了。只要脸够红,演技都能AI补。”
他合上本子,起身去了趟洗手间。镜子里映出他的脸,神情平静,但眼底有些发沉,像熬了几个通宵未睡透。水龙头哗哗作响,他掬起冷水泼在脸上,抬头时看到镜中自己湿漉漉的睫毛颤了颤。
回来时路过茶歇区,看到一群人在围着一名穿香槟色套装的女人拍照合影。她笑着摆手,声音透过嘈杂传过来:“这次项目真的不开放探班哦。”那人侧脸一转,亚瑟猛地认了出来——是苏婉,当年艾迪团队的核心策划,如今已是星澜文化的副总监。
他绕开了那边,回到座位。
十分钟之后,全场灯光暗下,聚光灯打向**台中央。主持人走上台,语气突然变得庄重:“接下来,让我们欢迎一位特别嘉宾——她是中国影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创作者之一,也是本次峰会的战略合作方代表……星澜文化的创始人,艾迪女士。”
掌声瞬间爆发,夹杂着零星的欢呼。所有镜头都转向入口处。
亚瑟猛地抬头。
她从侧门走出来,踩着细高跟,步伐稳定,每一步都像丈量过一般精准。银灰色长裙贴合身形,肩线利落,发丝挽成低髻,耳坠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是缀着星辰。脸上妆容精致却不浮夸,嘴角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目光扫过全场时,自然地点头致意。那种气场,不是靠喧嚣建立的,而是多年沉淀下来的笃定。
她接过话筒,声音清晰平稳:“谢谢大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几年越来越少露面。其实我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个位置观察这个行业。”
台下安静下来。
“我见过太多好故事被剪碎,只为迎合三分钟热度;也见过真正用心的作品,因为没有话题标签而石沉大海。所以我现在做投资,第一条原则就是——必须看完全部剧本才能立项。”
亚瑟的手指无意识收紧,捏住了笔记本边缘。纸张被压出一道深深的折痕,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她继续说:“有人说这是理想主义,但我认为,坚持内容本质,才是最长线的投资逻辑。”
台下有人鼓掌,也有小声议论。她笑了笑,又补充道:“当然,我也不会抗拒新技术、新渠道。我们即将启动的新剧《晚风如诉》,就会采用观众共创机制,邀请部分读者参与关键情节设计。”
这句话落下时,她微微偏头,视线似乎不经意掠过观众席。亚瑟坐在第三排左侧,恰好迎上那一眼。
虽然后来他知道,那不过是演讲中的正常互动。
可那一刻,他的呼吸确实慢了一拍。
他想起七年前那个雨夜,墓园外她独自站立的身影;想起那张写着“就当是一场梦”的字条;想起账户里突然出现的五万元,备注是“相信你的才华”。
而现在,她站在台上,谈着创作、投资、行业未来,仿佛从未离开过这个舞台,也从未真正消失于他的世界。
他低下头,翻开新的一页,在纸上用力写下几个字:
她不是逃避,是战斗。
再抬头时,她已经开始介绍项目的初步构想。他说不出自己此刻的情绪,不像激动,也不完全是震撼。更像是某种长久以来的认知被推翻后,重新拼接的过程。
原来她并没有躲起来。
她只是走进了一个他从未了解过的战场。
而他一直以为的孤独坚守,在她那里,或许早就成了日常的一部分。
他看着她在台上回答提问,语气温和却坚定。每当有人质疑“纯文学改编是否具备市场潜力”时,她都会举出过往案例,一条条列出收视数据和口碑反馈。她说:“观众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愿意等待好东西。”
台下有人点头,也有人皱眉。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所有的努力,也许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靠近她曾站立的地方。而她早已走得更远。
活动仍在继续。主持人宣布下一个环节将进入圆桌讨论,主题是“资本如何助力优质内容破圈”。艾迪起身准备退场,工作人员从后台迎上来,引导她走向休息区。
亚瑟没有动。
他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除了记录发言要点,还多了一句他自己都没察觉写下的问题:
如果她一直看得见我,那我是不是也该真正看见她?
台上的灯光转暗,新的嘉宾开始入场。会场重新响起说话声和脚步移动的杂音。
他抬起手,轻轻抚平刚才被攥皱的纸页。指尖碰到那行字时,停了几秒。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前排座椅的背板上。远处传来服务人员更换茶点的轻响。
他把笔盖拧好,放进外套内袋,双手交叠放在膝上,继续听着台上的对话。
他知道,今天的结束,或许是另一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