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商业合作的初步接触
第12章 商业合作的初步接触 (第2/2页)他还翻出《晚风如诉》的早期报道,提到该剧将采用“观众共创机制”,允许部分粉丝参与支线角色设定。这个模式听起来新颖,但也意味着主创团队必须有极强的叙事掌控力,否则容易失控。
他盯着这条信息看了很久,忽然想到苏婉在峰会茶歇时被人围住合影的样子。那些人笑着喊她“苏姐”,语气熟络,但她始终保持着距离,笑容标准却不深入。那样的人,不会轻易收下陌生人的资料,更不会把它留在自己手上。
除非……她听到了什么。
他又想起自己说的那句话:“还有人在写她相信的那种故事。”
也许正是“她相信的”这几个字,让苏婉多看了他一眼。
他关掉网页,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列提纲:
1.项目核心理念(非线性叙事+情感锚点设计)
2.目标受众画像(25-38岁,偏好深度内容的都市群体)
3.成本预估与拍摄周期(小成本启动,分阶段融资)
4.合作模式建议(版权入股+创作主导权保留)
写到第四条时,他停了下来。
他知道,如果真有机会谈合作,他不能只要钱。他得保住故事的完整性。可他也清楚,像星澜这样的公司,不可能让一个无名编剧全权主导。唯一的出路,是提出一种双赢的结构——既让他们看到商业潜力,又不牺牲创作底线。
他揉了揉太阳穴,起身走到窗边。楼下街道上,一家便利店还亮着灯,店员正在整理货架。一辆快递车停在门口,司机拎着包裹进去,几分钟后又出来,骑上电瓶车驶入夜色。
生活就是这样继续的。不因谁的迷茫停下,也不为谁的觉醒加速。
但他知道,今晚不一样。
他回到桌前,继续敲字。键盘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像某种节奏稳定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未知的前方。
第二天上午,他去了打印店取回另外两份样册。纸张厚实,装订整齐,封面上只印着剧名和一行小字:“时间不会倒流,但人心可以回头。”
他把三份资料放进一个新买的黑色文件夹里,准备再去一趟星澜文化的公开联络处。虽然知道大概率见不到人,但至少可以把材料正式递交,留下记录。
走到公司楼下时,他看见几个媒体记者在大厅等访,手里举着相机和麦克风。前台电话响个不停,工作人员神色紧张。
他正犹豫要不要进去,手机突然响了。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苏婉让你把完整企划发到邮箱,主题注明‘逆流项目’。”
他站在原地,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心跳快了一拍。
还没等他回复,电梯门开了,一个穿着灰色套装的女人走出来,正是苏婉。她看见他,脚步微顿,远远地点了下头,随即上了门口等候的车。
车开走前,副驾驶的窗户降下一点,她把那个素面文件夹从车窗递了出来,交给旁边的助理,说了句什么。
助理下车,快步走到亚瑟面前,把文件夹递给他。
“苏总监说,缺的东西太多。”助理语气平淡,“但她说你敢这么写开头,就有胆子补完后面。”
亚瑟接过文件夹,发现里面多了几张便签纸,上面用蓝笔写着几行字:
“人物动机需强化”
“时间跳跃逻辑要闭环”
“第三幕转折太急,建议拉长铺垫”
不是拒绝,也不是认可。是修改意见。
他抬头看向那辆远去的车,尾灯在阳光下闪了一下,消失在街角。
他翻开文件夹,手指抚过那些批注,忽然笑了。
他转身走向最近的咖啡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打开电脑,新建邮件。
收件人栏输入一串字母,主题写下:
“逆流项目——完整企划提交”。
正文第一句是:
“感谢您愿意花时间看完这些文字。接下来的内容,是我用七年时间准备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