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飞来的儿子 > 第28章 绝境中的自我突破

第28章 绝境中的自我突破

第28章 绝境中的自我突破 (第1/2页)

楼梯间的防火门在身后合拢,金属搭扣咬合的声音比刚才更沉,像是某种判决落锤的回响。亚瑟没有停下,脚步甚至没有一丝迟疑,反而加快了些许,继续往下走了一层。他熟悉这栋楼的每一处死角——安全通道拐角处的通风口常年漏风,监控有三秒盲区;二层东侧消防栓后的墙面有一道细微裂痕,是他前年测试逃生路线时用指甲划下的记号。如今这些细节都成了他沉默的盟友。
  
  他在墙边站定,背脊贴着冰凉的水泥面,呼吸微微放轻。从外套内袋摸出那支笔时,指尖触到了布料下一道旧伤疤——那是三年前一次紧急撤离中被碎玻璃划开的。那时他还相信规则能被修补,而不是彻底推翻。
  
  他拧开笔帽,动作缓慢而精准,仿佛怕惊扰了什么。银灰色的芯片躺在笔腔深处,像一枚沉睡的种子。他取出它,指尖轻轻摩挲着表面那几道极细的刻痕——那是他用微型雕刻刀亲手刻下的编号与日期:07.14.2031。项目启动的第一天,也是他们被告知“所有原始数据必须销毁”的同一天。
  
  这枚芯片里存的东西,原本不该存在。
  
  不是删不掉的残余,而是刻意保留的火种。是那些未经清洗的情绪波动曲线、观众潜意识反应的真实记录、角色命运走向与市场反馈之间的非线形联模型……全都是后来被定义为“不可控变量”而强制剔除的数据。可正是这些“噪音”,构成了系统真正的灵魂。
  
  他闭上眼,把审片会上每个人的发言重新过了一遍。不是听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想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云启资本的人强调“专业性”,语气笃定得近乎表演,眼神却频频扫向光影传媒代表的方向;光影传媒那位总监模样的男人,质疑“跨界权威”时说得义正辞严,但手一直在转笔,节奏紊乱;锐视集团那个女主管,则反复提到“大众审美”,每说一次就抿一口咖啡,像是借这个动作掩饰内心的不安。
  
  这些人嘴上争论不休,实则步调一致——把他推出去,把控制权收回来。
  
  会议室角落的空调嗡鸣声忽然清晰起来,那天的画面在他脑海中一帧帧倒带。艾迪坐在长桌另一端,始终没说话。她只是低头看着平板,手指悬在某个文件上方,迟迟未点开。那一刻她的侧脸很安静,可他知道,她在挣扎。
  
  可他们怕的到底是什么?
  
  他睁开眼,盯着手中的芯片,雨水顺着通风口边缘滴落,在头顶发出轻微的嗒、嗒声。答案渐渐浮现——他们怕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带来的那种可能性:一个能把观众情绪、剧情走向、角色命运都量化分析的系统。
  
  这不是推荐算法,也不是流量预测工具。它是共情的逆向工程——通过数百万样本的心理映射,还原出人们为何会被某个眼神打动、为何因一句台词落泪。它能告诉你,为什么第七集第十八分钟主角转身离去的那个背影,会让七成女性观众产生强烈孤独感;也能揭示,反派临死前说的那句“我本可以救你”,如何激活了集体记忆中的创伤共鸣。
  
  这个系统一旦公开运行,就能揭穿那些靠经验、人脉和资本操控市场的旧规则。它不讲关系,只讲数据;不看背景,只看反馈;不问资历,只问真实触动。
  
  这才是真正动摇根基的东西。
  
  他忽然想起林晚最后一次来找他时说的话:“你知道最可怕的不是谎言,是什么吗?是真相没人愿意承认。”
  
  那时她刚提交完那份关于行业隐形暴力的研究提案,眼里有光,也有疲惫。“如果我们连故事都不敢说实话,那还能指望现实吗?”她问。
  
  三天后,她消失了。官方说法是“出国进修”,可她的社交账号停更,邮箱自动回复关闭,连母亲都说联系不上。而那份提案,连同所有相关讨论记录,都被标记为“**险内容”,永久封存。
  
  既然正面打不赢,那就换个战场。
  
  他把芯片收回笔中,旋紧笔帽,放进衬衫内袋,贴近胸口的位置。那里离心跳最近,也最不容易被搜查发现。转身朝安全出口走去时,脚步比来时稳了许多。
  
  外面雨已经停了,空气湿冷,楼道通风口吹出的风带着一股铁管久泡雨水后的锈味,混杂着远处垃圾桶散发的淡淡酸腐气。城市凌晨四点的气息,总是这样既衰败又清醒。
  
  他走出大楼,没打伞,也没叫车,径直往地铁站方向走。街道空旷,路灯昏黄,一辆环卫车缓缓驶过,刷子碾压积水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路过一家还在营业的便利店,玻璃门缝里飘出一点暖光,有个夜班保安坐在里面喝热饮,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去。
  
  车厢里人不多,零星几个乘客各自蜷缩在角落,有的戴着耳机,有的闭目养神。他选了靠近车门的位置坐下,外套沾着水汽,贴在背上发凉。对面广告屏正循环播放某部新剧预告,主角站在高楼边缘,仰头望天,背景音乐激昂澎湃,鼓点密集如战鼓。
  
  他看着那画面,忽然想起半年前自己第一次给艾迪演示数据分析模型时的情景。
  
  那天傍晚,办公室只剩他们两人。窗外夕阳洒进来,照在投影幕布上,图表流动如河。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传统编剧团队预判的高潮节点vs系统预测的情感峰值位置。两者偏差高达63%。
  
  “你看,”他说,“我们一直以为观众会在‘复仇成功’那一刻最激动,但实际上,让他们真正动容的是‘放下刀’的那一瞬。”
  
  艾迪怔住了。她盯着屏幕良久,忽然轻声说:“如果真能知道观众在想什么,也许我们就能拍出不一样的东西。”
  
  那时她说这话时的眼神,是真的动容。
  
  不是敷衍的认可,也不是职业性的鼓励,而是一种近乎信仰般的震动——就像一个人终于听见了自己长久以来内心回响的答案。
  
  但现在他知道,现实不会因为动容就改变。
  
  资本不会允许一个透明化的创作流程存在,因为它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决策不再由少数人闭门敲定,资源分配不再依赖幕后交易,作品价值也不再由平台算法单方面定义。而这套系统所指向的未来,恰恰是要打破这种封闭的利益链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