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三十二章 神经指纹建模技术
四千零三十二章 神经指纹建模技术 (第1/2页)事实上,在吴浩他们的智能VR眼镜以及相关体感配件系统出来后,就已经有不少军队,安全机构采购这款产品,然后用于日常训练了。
只不过这些更多的是由这些机构自己应用开发,结合相关的游戏。而这次呢,这套系统呢确实由吴浩他们开发的,相信性能会更加优秀。
这个时候,坐在台下后排的一位年轻的研究员站了起来,接过话筒开口说道:“吴总,神经信号捕捉技术是否考虑过个体差异?
毕竟不同指挥官的思维习惯、语言逻辑,甚至神经传导速度都存在天然区别,这可能导致系统适配出现偏差。”
吴浩指尖轻点平板,大屏幕上浮现出由神经元网络构成的立体图谱,银蓝色的线条如星河般交织闪烁。
“这正是我们技术突破的核心,神经信号的个体化适配。大家请看这个演示。”
画面中,三名不同体型、年龄的军官同时戴上神经接驳头盔,脑电波信号以炫目的色采在虚拟空间中延展,每道波形都呈现出独特的频率与振幅。
“人类的神经信号就像指纹,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说道:“我们采集了3000名海军官兵的神经信号样本,发现即便是相同指令,不同个体的信号强度差异可达37%。
为此,系统采用了三重自适应机制。”
吴浩轻点屏幕,图谱中央亮起金色节点,继续说道:“首先是‘神经指纹建模’,通过72小时的基础训练,系统能捕捉指挥官独特的思维脉冲模式,就像为大脑绘制专属的‘声纹图谱’。
上个月的测试中,某位参加测试的舰长在经过三天训练后,系统对其指令的识别准确率从初始的79%飙升至98.6%。”
会场响起轻微的惊叹声,吴浩继续道:“但战场环境瞬息万变,指挥官的生理状态时刻在波动。”
他切换至另一组画面,模拟战场中,一名军官在连续48小时作战后,系统实时监测到其神经信号出现紊乱。
“这时,动态校准程序就会启动。”
随着他的话音,大屏幕上虚拟界面弹出全息诊断窗口。
“系统以每秒10万次的频率扫描神经信号特征,银蓝色的线条迅速重组。通过量子退火算法,系统能在20分钟内完成自适应调整。
看,当这名指挥官下达‘规避机动’指令时,系统依然保持了96.3%的响应准确率。”
后排的研究员微微皱眉道:“如果遇到脑损伤或突发疾病导致的神经信号剧变呢?”
吴浩露出自信的微笑,调出一段特殊视频:画面中的军官因模拟爆炸冲击导致短暂意识模糊,神经信号出现剧烈扭曲。
但下一秒,系统自动激活应急模式,通过低频脉冲刺激引导神经电流回归稳定,同时将指令优先级切换至语音与手势双重确认。
“我们在系统底层植入了神经可塑性模型。”
他解释道:“就像人体的自愈机制,即使遭遇重大生理变化,系统也能通过深度学习不断优化识别算法。
目前,我们已针对12种常见战场伤病开发了专项适配方案。”
会场陷入短暂的寂静,唯有空调出风口发出低沉的嗡鸣。
吴浩最后将画面定格在一张神经元与代码交织的抽象图上说道:“说到底,人机融合的本质是让技术理解人类的独特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