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一十七章 大开眼界的考察组
四千二百一十七章 大开眼界的考察组 (第2/2页)“开始演示!”张小蕾一声令下,无人机群突然加速,朝着模拟海岛的靶标区域飞去。只见三架无人机投放出小型载荷,精准落在“海岛”的掩体里;另外四架则在空中盘旋警戒,一旦有模拟“敌机”靠近,立刻发射干扰弹拦截。
“这协同算法真不赖。”王总举着望远镜,忍不住赞叹,“三十架无人机,没有人工干预,还能这么有条不紊,不容易。”
“这只是基础版。”张小蕾调出实时数据,“完整版的蜂群系统能支持两百架无人机协同作战,而且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就算损失30%的兵力,剩下的也能重新编组,完成任务。”
最震撼的还是电磁炮试射。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一道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弹丸划破长空,五十公里外的靶船瞬间被击穿,升腾起巨大的水柱。观测屏幕上,弹道参数、弹丸速度、毁伤效果等数据实时刷新,精准得让人咋舌。
“初速2800米/秒,动能32兆焦。”张副总看着数据,倒吸一口凉气,“这威力,比现役的舰炮强多了。”
“我们还在攻关50兆焦的版本。”吴浩补充道,“一旦成功,就能实现百公里外的精准打击,而且成本只有导弹的十分之一。”
那位叫李哲的年轻工程师,此刻正蹲在无人机基站旁,目不转睛地盯着设备上的指示灯。魏兵悄悄走到他身后,发现他手里的笔记本上,画满了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图。“李工对我们的无人机很感兴趣?”魏兵的声音突然响起。
李哲吓了一跳,连忙合上笔记本:“魏主任,你们这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太强了,刚才我试着用便携设备发送干扰信号,一点反应都没有。”
“我们用了跳频扩频技术,还有‘昆仑’内核的抗干扰模块。”魏兵笑了笑,“别说便携设备,就是专业的干扰机,也很难破解。”
李哲眼里闪过一丝兴奋:“要是能在我们的军车上装一套,就能解决野外通信的难题了。”
“有兴趣的话,回头可以聊聊技术合作。”吴浩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我们的民用版抗干扰模块,正在找合作方。”
夕阳西下时,考察团来到智能农场。温室大棚里,“戈壁明珠”葡萄垂在藤蔓上,颗颗饱满如紫水晶;旁边的无土栽培区,生菜、黄瓜、番茄长得郁郁葱葱,营养液在管道里无声流淌。一位农艺师正用平板电脑调整着温湿度参数,屏幕上的曲线图实时变化。
“这大棚不用土壤?”来自内陆的专家好奇地问。
“用的是椰糠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齐广昆递过一颗刚摘下的番茄,“里面添加了我们自己研发的缓释肥,一年能种八茬蔬菜,产量是传统种植的五倍。”
周院士拿起一串葡萄,放进嘴里一颗,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甜度确实高,比我在吐鲁番吃的还爽口。”
“晚上的座谈会,就用这里的水果当茶点吧。”吴浩提议,“让大家尝尝我们自己种的东西。”
回到园区酒店时,暮色已经笼罩了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