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兵发上庸
第532章 兵发上庸 (第1/2页)这次出兵其实还是兵分两路,一路走陆路,一路走水路。
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先发的却是陆路,水军虽然准备好了,却迟迟没有发动。
究其原因,还是因地制宜。
襄阳入上庸这段路程,着实是陆路条件要强过水路。
原时空中坐镇上庸的刘封其实是有条件援助关羽的,但压力也的确非常大。
要想援助关羽,必须得得到孟达以及申家全力支持,才有可能实现,而且即便实现,也只是最低的标准,那就是前出至少房陵以南,接应到败逃到这里的关羽本人,救他一命。
至于大军那是别想了,除非关羽头脑清醒,撤军的时候直接取道上庸,那还有机会保存一部分力量,否则就是韩信复生、张良再世,恐怕也是无力回天的。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上庸和襄阳之间的道路并不好走。
尤其是沔水,这段水道处处险滩,地形更是类似黄河九曲十八弯,而且还要更加紧凑,别说是运兵了,就是运粮都得小心翼翼,慢慢行舟,再加上绕路,速度还真比不上陆路快。
可陆路行军,还是得要有民夫大车的,消耗也很大。
上庸士族豪强本就只是被刘备军力压服,刘封在上庸也没有威望,孟达、申家哪里会这么不计血本的帮他救援关羽?
再加上当时法正刚死,孟达可谓是痛失大哥,心态难免更加小心保守起来,挑唆刘封放弃援救也就不足为奇了。
否则以孟达的能力,全力帮助刘封的话,后者筹措个一两千人出援还是有几分可能性的,再多就不行了。但这足以救到关羽性命,这也是为何后来刘封那么怨恨孟达的深层原因之一。
因此,总结下来就一句话,能救,但最多就是救到关羽一条性命,其他的是白想。而且救人的代价极其巨大沉重,所以最终救援只能化为泡影。
不过这次出兵的人却是刘封,而且用的还是亲军。
先锋两千人,以许褚为将一众武官侍从尽数上阵,一个个积极雀跃,摩拳擦掌,就盼着为刘封立下功勋,建功立业了。
为了便于行军,除了一百套铁甲外,其余士卒皆是轻装上阵,仅仅只穿了一件皮胴,也就是保护躯干部位的皮甲,重量只有十五斤,去掉保护肩膀,护臂、护腿后,一件皮胴的重量不超过十公斤,紧急状态下甚至可以着甲行军。
除了许褚先发外,第二阵则是由贾逵麾下的贾斌带队,领精兵四千。
董袭所率的水军则是与第三阵祖郎一起出兵,当然祖郎走的还是陆路,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在最优情况——突袭得手后迅速控制上庸全境。或是最差的情况——突袭失手后尽可能的剪除上庸外围羽翼,并围困上庸。
至于在襄阳的后续部队也都已经做好了甲级战备,确保随时可以出发,增援上庸战区。同时,襄阳的文武班子也都高速运转起来,征召民夫,调集车马,计划补给路线,沿途设置兵站。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展开,只等前线战报回传。
此时,前线的许褚已经在蒯家、邓家的帮助下成功进入房陵,并控制住了申家驻防的一千部曲,成功的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事实上申家和绝大部分的军阀都是一样的,别看兵力有个一万多人,可真正最能打,战斗力最强,组织度最高的还是上庸那四千嫡系王牌。
那四千人里面,中高级将领几乎全是申家自己人,底下的士卒也都是申家私兵一路扩充而来,挑选的都是最为勇猛善战的兵卒,而他们的装备自然也是最好的。
申家中上级军官几乎人手一套铁甲,而他们的亲兵也都是全副皮甲装备,就连普通士卒也能够拥有一件皮胴,可见申家已经是竭尽所能的装备这些精锐王牌了。
最夸张的是,申家军中居然还有整整一部装备了五百套铁甲的铁甲军。
本来以申家的地位和实力,你让一个上庸土豪拿出五百套铁甲几乎是痴人说梦。
可谁让上庸境内有铁矿呢?
而且上庸不但有铁矿,还有一个配套的冶炼中心,以及一批能够打造刀剑,长柄、铁甲,农具的铁匠工坊。
正是有赖于这一配套的炼铁、锻造手工业,申家才凑出了如此之多的铁甲,几乎全部投入到了这些精锐嫡系中。
而与上庸驻军相比,房陵的这一千人可就惨的多了,除了为首的几个高级军官拥有一套铁甲外,算上他们的亲兵在内,拢共也不过才有几十套全副皮甲,以及一百多套皮胴,可见差距有多么巨大了。
许褚所部虽然轻装简行,本身战力却是碾压房陵的一千守军,更别说还有蒯家、邓家这些地头蛇做内应了。
申家这千人驻军在梦中就被团团包围,为首的高级军官都是从榻上被拎起来的。
“此番功成,多亏了蒯、邓二位先生了。”
许褚身材魁梧,宛如熊罴,只站在那就威风凛凛。
可如此一个猛将,却对蒯、邓二族的主事人相当客气,谦恭尊礼。
可见许褚从来就不是一个鲁莽之人。
演义里将许褚刻画成粗鄙鲁莽,贪勇好杀之人,属实是委屈了许褚。
试想一个毫无头脑的人,如何能在曹操身边如此得其信任,又能在曹操死后,毫无间隙的得到了曹丕的礼重亲信?
要知道许褚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可是从来不给任何人面子的,其中也包括曹丕。
而曹丕有多小心眼,曹洪肯定有许多话想说。
跟许褚一比,曹洪才是真正的力大无脑。
有一点和张飞很像,许褚对士族也是比较尊敬的,因此并没有仗着刘封的宠信而轻视蒯、邓两族之人,更没有想要贪墨他们的功劳。
得到许褚的肯定后,蒯珍、邓梁两人赶忙躬身道谢,随后又奉上了礼单。
许褚脸上闪过一丝不虞,如今战事正酣,他哪里有心思搞这一套。
说实话,刘封对亲信之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只要清廉能干,廉洁奉公,刘封都绝不会让他们吃亏。
每年都有大量的财货、粮食、布帛乃至于雪盐、霜糖、香油下拨不算,就是一些珍奇异宝,刘封也很大方的拿出来赏赐给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